<tr id="6txzv"><strong id="6txzv"></strong></tr>
<table id="6txzv"><option id="6txzv"></option></table>
<p id="6txzv"></p>
    <table id="6txzv"><strike id="6txzv"></strike></table>

    <pre id="6txzv"><label id="6txzv"></label></pre><acronym id="6txzv"><label id="6txzv"><xmp id="6txzv"></xmp></label></acronym>
    <pre id="6txzv"></pre>

    <track id="6txzv"></track>

    協會官方微信

    首頁  >>  新聞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中國機械聯徐念沙會長:今年工業
    多項指標增速預計在5%左右

    發布時間:2023-3-29     來源: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    編輯:徐妍妍    審核:衡格格、張經緯

    3月25—27日,以“經濟復蘇:機遇與合作”為主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在北京舉行,中外政要、知名專家學者、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負責人、國際機構掌門人等海內外嘉賓齊聚北京,共話中國經濟發展前景。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就在經濟穩健復蘇的關鍵節點,中國工業應如何準確把握新發展機遇?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和疲軟的全球經濟,機械工業如何逆風前行,助推高水平對外開放等問題專訪了中國機械聯黨委書記、會長徐念沙。以下為報道內容,供大家參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繳翼飛 北京報道

    3月25—27日,以“經濟復蘇:機遇與合作”為主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在北京舉行,中外政要、知名專家學者、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負責人、國際機構掌門人等海內外嘉賓齊聚北京,共話中國經濟發展前景。

    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產業,機械工業同各行各業有著廣泛而深入的聯系,是中國參與全球經濟發展、體現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產業。未來如何推動機械工業乃至工業整體實現高質量發展也成為了本次論壇的討論重點。

    站在經濟穩健復蘇的關鍵節點,中國工業應如何準確把握新發展機遇?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和疲軟的全球經濟,機械工業如何逆風前行,助推高水平對外開放?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會上專訪了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會長徐念沙。


    徐念沙表示,當前中國經濟雖依然存在“三重壓力”,但當前“穩”的基調更明確,“進”的要求更積極。未來,存量與增量政策疊加發力將有效提振市場主體活力、釋放居民消費潛力、激發產業升級動力,預計全年工業增加值、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等指標增速在5%左右,外貿進出口基本穩定,今年中國機械工業經濟運行也將呈現平穩向好的態勢,為國民經濟平穩運行作出積極貢獻。


    對工業經濟回升充滿信心

    2022年中國全部工業增加值首次邁過40萬億元大關,比上年增長3.4%。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營業收入也比上年增長5.9%,但是規上工業利潤卻出現下滑,比上年放緩4.0%。為何去年中國工業會出現增收不增利的情況?


    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利潤下降主要受到制造業拖累,特別是其中原材料工業。

    由于鋼鐵、銅、鋁等大宗商品價格相比于2021年高位出現大幅下滑,2022年原材料工業相關行業利潤總額大幅下降,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鋼鐵行業)利潤同比下降91.3%、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行業)利潤同比下降16.1%。

    而且,消費品工業中的紡織、服裝、紙制品等行業也受疫情導致的市場需求不足影響,利潤也出現不同幅度的下降。



    相比之下,2022年機械工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2.1%,遠高于整體工業水平,機械工業保持高質量增長的原因是什么?


    2022年機械工業利潤總額實現12.1%的高增速,主要有兩方面因素支撐。

    一方面,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給機械工業迎來發展新機遇。在儲能設備制造業與光伏設備制造業帶動下,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利潤總額增長31.2%,這是機械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作為清潔能源代表性產品,風電機組的產量占全年發電設備總產量的比重超過50%,成為發電設備制造領域重要的增長點。工程機械電動化發展提速,產品體系日趨完善,也成為疲軟市場中的新亮點。

    另一方面,高端化智能化轉型使得機械工業的產品結構升級提速。2022年金屬加工機床產量雖然下降近14%,但由于產品結構優化,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比例提升,行業利潤大幅增長。鋰離子電池在手機、筆記本電腦等傳統應用市場的需求下降,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應用不斷取得突破,產量雖同比下降,但行業利潤幾乎成倍增長。拖拉機大型化發展,中小型拖拉機產量下降、大型拖拉機產量兩位數增長,都有效帶動了行業效益。


    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三重壓力”依然存在,您如何看待今年的工業經濟發展情況?機械工業要想實現穩增長還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當前中國經濟雖依然存在“三重壓力”,但當前“穩”的基調更明確,“進”的要求更積極。尤其是優化疫情防控政策以來,“三重壓力”正在逐步減小。從今年前兩個月的數據也能看出,全國工業正處在回穩向好的態勢。未來,存量與增量政策疊加發力將有效提振市場主體活力、釋放居民消費潛力、激發產業升級動力,我對今年工業經濟回升向好充滿信心。

    機械工業目前運行也保持總體平穩,在逐漸消除去年底疫情對產業影響的同時,企業復工復產狀態積極、搶抓訂單意愿強烈、市場預期逐步好轉,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市場需求有所改善。

    綜合分析,預計全年工業增加值、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等指標增速在5%左右,外貿進出口基本穩定,今年中國機械工業經濟運行也將呈現平穩向好的態勢,為國民經濟平穩運行作出積極貢獻。

    但需要注意的是,2023年世界經濟衰退風險上升、通脹預期延續,地緣政治沖突升級威脅著全球貿易復蘇,發達經濟體對產業鏈安全訴求提升,機械工業的外貿市場面臨下行壓力,而且在國內也面臨著市場需求復蘇緩慢、賬款回收難等多方面的問題和困難,想要實現全年平穩運行還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下一步,機械工業要全力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努力實現行業穩增長。一是提升產業基礎能力、補鏈穩鏈。二是發揮比較優勢、推動綠色轉型。切實做好優勢產品、裝備的再提升工作,在傳統服務領域的清潔化改造和落后產能退出中探索新市場、創造新需求。三是加快推動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加大專用工業軟件研發與大數據平臺與機械工業的融合發展。四是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和自由貿易區建設,拓展機械工業國際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各種類型國際交流活動平臺,努力穩定外貿市場,培育新貿易伙伴。


    轉向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把制造業作為發展實體經濟的重點”。您如何評價制造業對于目前宏觀經濟的穩定性作用?“質量強國”等一系列概念的提出是否意味著中國制造業從追求增速向提高質量轉變?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機械工業是工業和制造業的支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總體規模繼續擴大,全球影響力持續提升。但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的認識到,當前中國質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質量發展基礎還不夠堅實,原有以數量、規模、速度為主要特征的發展模式,已難以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要求,迫切需要轉變發展方式,推動高質量發展。

    中共中央、國務院已經在今年2月印發的《質量強國建設綱要》中提出了具體的發展目標,即“到2025年,質量整體水平進一步全面提高,中國品牌影響力穩步提升,形成一大批質量過硬、優勢明顯的中國品牌?!?/span>

    “質量強國”等概念的提出,也是旨在推動中國制造業向高質量發展,提高產品質量和品牌競爭力,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這對于中國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提高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機械工業也要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立足點,持續推進轉型升級,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聚焦發展堵點卡點,健全完善產業科技創新體系,推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積極推動世界一流企業建設,著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推動產業競爭力整體提升。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把制造業作為發展實體經濟的重點”。您如何評價制造業對于目前宏觀經濟的穩定性作用?“質量強國”等一系列概念的提出是否意味著中國制造業從追求增速向提高質量轉變?


    目前全球制造業已基本形成四級梯隊發展格局,美國仍處于全球創新鏈最高端,通過產業外包將生產制造環節轉移至中國、韓國和日本等國家;歐盟、日本處于全球創新鏈中高端,通過“生產+創新”占據了全球價值鏈高附加值環節。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上位于第三梯隊。

    在這其中,中國企業面臨著兩大經濟體的雙重擠壓。以總體趨勢來看,發達國家收縮全球范圍內的經濟布局已成必然,工業發達國家將供應鏈安全和生產本地化作為產業政策調整的重要內容。新興經濟體對制造業的強大吸引力,也對中國工業發展造成了一定壓力。

    不過,中國機械行業已經全面嵌入了全球產業價值鏈,呈現著“大進大出”的貿易特點。2022年機械工業外貿進出口總額為1.07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連續第二年超過萬億美元大關。其中出口總額7400億美元,實現貿易順差4104億美元,均創歷史新高。中國機械工業對外貿易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從“大進大出”轉向“優進優出”的開放型經濟格局。

    但需要注意,美國、日本、歐盟等經濟體近年來都在有意識的增強其產業鏈控制力。中國機械工業自身發展過程中也存在創新體系不完善、產業基礎薄弱、產業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人才結構亟待改善等問題,也是制約中國機械工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大挑戰。

    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加速調整的新形勢下,中國機械工業應立足當前、著眼于長遠,圍繞產業鏈安全進行戰略調整和政策部署,著力夯實產業發展基礎,重視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針對產業鏈關鍵環節、薄弱環節和缺失環節加緊組織實施專項工程,積極推動跨行業融合發展,健全人才支撐體系,推進高水平全面開放,加強風險防控,從而提升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推動中國機械工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版權所有   |   京ICP備13023518號-1   |   京公網安備 110102003807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莊大街16號1號樓6層   |   郵編:100037   |   電話:010-68596456 / 68596458
    戰略合作伙伴、技術支持: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機經網(MEI)

    一级理论午夜A片中文字幕免费
    <tr id="6txzv"><strong id="6txzv"></strong></tr>
    <table id="6txzv"><option id="6txzv"></option></table>
    <p id="6txzv"></p>
      <table id="6txzv"><strike id="6txzv"></strike></table>

      <pre id="6txzv"><label id="6txzv"></label></pre><acronym id="6txzv"><label id="6txzv"><xmp id="6txzv"></xmp></label></acronym>
      <pre id="6txzv"></pre>

      <track id="6txzv"></track>